文/焦运杰 校对/李俊慧团队

二月不冷,三月不热?

受多种因素影响,2022年3月的智能手机新品发布较往年相比,略显冷清。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3月,包括小米、iPhone、realme等在内的三个手机品牌共计发布了七款新品,而2021年3月同期共计有9家品牌发布了22款新品。

从参与新品发布的厂商数量来看,2022年3月同比去年3月减少了6个品牌,发布的新品手机数量也大幅减少了60%左右。

这多少令人感到意外,因为在过去几年间,每年3月都是各大手机品牌厂商“推陈出新”的关键时期,也是上半年新品发布的高峰期。

除去发布数量极少外,刚刚结束的2022年3月,新品手机发布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

盘点一:2022年3月新品发布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60%,小米新品发布更为积极

2021年3月,包括OPPO、realme、vivo、华硕、魅族、努比亚、荣耀、小米和一加在内的9家厂商共计发布22款手机,在发布的22款手机中14款定位旗舰机,8款则是中端以及千元机。

可以看出,所有厂商几乎都挤在了3月进行手机发布,不管是旗舰机,中端机亦或是千元机都出现在3月的发布中。3月的发布也不乏多款游戏手机的出现。

发布日期上来看,3月10日之前共发布9款新品,基本一天发布一款,而3月11日到3月20日共计发布3款手机,平均三天发布一款,三月21日到3月31日共计发布10款手机,基本算是一天一款了。可以月初与月末都是非常热闹的时间段。

2022年3月,包括小米、iPhone和realme在内的3家厂商共计发布7款新品,发布数量明显减少。甚至不足2021年3月手机发布数量的三分之一。

一方面是今年的春节相比去年提前,导致年后的2月成为手机发布的主场。而另一方则是厂商的创新真的进入了瓶颈。没有太多亮眼表现的手机。之前不断预热的小米12Ultra也迟迟没有发布。

说明这次厂商的发布也格外地谨慎,可能会像几年前那样,5月重新成为手机发布的主场。3月发布的手机类型上,旗舰机共3款,剩下的全部定位中端机。

而在发布日期上,除去iPhonese3,剩下的手机全部在3月下旬发布。值得一提的是3月发布的7款手机中5款是小米发布的手机,无疑3月也是小米发布的主场。

盘点二:2022年3月发布的新品手机以后置三摄为主,屏幕以打孔为主

2022年3月发布的7款手机中,采用后置三摄的手机6款,采用后置单摄的手机一款。

如果苹果在3月没有发布新的iPhonese3,3月发布的所有手机都将采用后置三摄。而6款后置三摄的手机第三个摄像头均为战术镜头,其中4个摄像头像素为200万,两个摄像头像素为500万。而第二个摄像头也以广角为主。在前置相机上,像素以2000万以及1600万为主。

屏幕设计方面,2022年3月发布的7款手机,采用打孔方案的手机6款手机,而只有iPhonese3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产物,依旧采用的是三段式的屏幕设计。似乎还是在致敬经典。在屏幕上2021年甚至是今年厂商均没有太大的改变。毕竟目前打孔屏肯能依旧是最受用户欢迎的屏幕设计。

指纹方面,小米发布的5款手机全部采用侧面指纹设计,realme发布的手机采用的是屏幕指纹。而iPhonese3依旧采用的是touchID解锁。

屏幕刷新率方面,2022年3月发布的手机除去iPhonese3外全部采用120Hz高刷新率。

屏幕材质方面,同样除去iPhonese3外所有的手机都采用oled屏幕。目前,LCD屏幕基本只有在千元机上才能看见。

盘点三:2022年3月发布的新品手机电池容量依旧客观,骁龙联发科处理器发布手机数量对等

2022年3月发布的7款手机中,6款手机电池容量在4500mah以上,同样除去iPhonese3以外。不论是小米发布的手机或是realme发布的新品。电池容量都非常可观。对于外出足够一整天的使用。

2022年3月发布的7款手机中,5款手机充电功率在100w以上。6款手机充电功率在65w以上,最高的充电功率达到150w。可以看出目前100w充电功率已经在不同档位的手机中开始普及,后续也应该会被更多旗舰机使用。

2022年3月发布的手机中,采用骁龙处理器的手机3款,采用联发科处理器的手机3款,采用苹果A15处理器的手机1款。

在小米发布的新手机中,联发科处理器被小米认可,搭载在红米K50全系上。而realme发布的新款手机也同样选择联发科处理器。虽然之前联发科处理器的应用优化一直被很多人诟病,但是这次依然还是真香了。

可以看出,如果想要做性价比的手机,联发科处理器依旧是首选。

当前,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市场中不确定性因素和干扰因素不断加大,对于各大手机厂商新品发布计划安排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市场竞争产生很多不利因素。

相信伴随气温的不断走高,以及相关风险因素的管控加强,预计上半年至少还有一波次的新品手机发布热潮。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长期关注、及等相关政策、法律及监管问题。邮箱:lijunhui0602#163.com,微信号:lijunhui0602,微信公号:lijunhui0507)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