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研究背景情感现实主义(Affectiverealism)是指用情感感觉帮助建构对世界的经历,情感会影响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他们影响实际的感知内容。情感现实主义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一样表明我们的大脑在用之前的经历(比如,记忆)建构我们现在的经历,去以期望的感觉输入新的信号,而且这些信号和感觉信息相关很大。生理解剖学生的形成代谢也表明我们并不是真诚地看待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而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加工模式,利用之前的情感经历去认识我们的现在。
有研究表明,在记忆中的情感经历是我们身体内对于大脑建立现在所发生事件完整的模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称之为“预测编码”,他们会结构化地解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证明情感现实主义会影响我们现实所看到的事物。在实验中使用了一个两眼抑制技术——连续闪光抑制(中性刺激脸以高对比度出现在一只眼睛中,情绪刺激脸以低对比度出现在另一只眼睛中,当中性刺激线先出现时,另一只眼睛的情绪刺激就会被暂时抑制于意识之外——处于无意识状态)。在本研究中利用连续闪光抑制将情感信息出现在被抑制的眼睛中。研究者假设当被试者一只眼睛中(在后简称为抑制眼)中性刺激与无意识的情感信息相匹配时,那么被试会感知到另一只眼睛中(在后简称为控制眼)的中性刺激为微笑或者愁眉苦脸。
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工具有G*Power、E-prime、ANOVA(analysisofvariance,方差分析)、贝叶斯因子(Bayesfactor)等。
数据选择
研究者选择从东北大学(NortheasternUniversity)招募大学生,并要求所招募的大学生必须要视力正常且无需眼镜矫正。研究者一共挑选了43名学生,其中29名女性,14名男性,平均年龄为19.07岁,年龄标准差为1.30。这些学生均通过了心理学入门课程教育,且拿到了学分。
这个样本规模是由研究者通过G*Power计算统计检验力得到的,该检验显示,如果要求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效应量能被检测到,则样本规模至少包含40个参与者。
刺激物选择
指导语和刺激都是用E-prime呈现的,并通过立体镜将不同的刺激呈现在同一个人的不同的眼睛里面。
图1刺激物挑选
实验1
研究者首先让被试者填写其人口学信息(年龄、性别),然后让被试者坐在电脑控制的立体镜旁边,并呈现刺激物让被试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使用AbrosoftFantamorph软件来对同一个人的照片进行调整,并给予被试者控制眼中以高对比度呈现五组中性刺激,抑制眼中以低对比度呈现情绪脸谱,让被试判断控制眼中的脸的性别以及其情绪(计分方式:1=20%愁眉苦脸,2=10%愁眉苦脸,3=中性,4=10%笑脸,5=20%笑脸),在实验结束之后,让被试判断抑制眼中的刺激并且让被试猜测本实验的目的。
实验过程被试者看到的屏幕如下图所示:
图2被试者看到的画面
在实验结束后,研究者使用方差分析(ANOVA,analysisofvariance)对得到的评分结果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3评分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确定准确性,研究者又使用贝叶斯信息标准中的贝叶斯因子进行测量,其结果重复了通过ANOVA得到的结论。研究者得到了一个值为62.9的贝叶斯因子(BF10),表明被试者有62.9倍的可能性满足实验的假设,即被试者感知到的控制眼中的中性刺激与抑制眼中的情绪刺激高度相关。一个高达62.9的贝叶斯因子为这个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因此实验表明:被试者感知到的控制眼中的中性刺激与抑制眼中的情绪刺激高度相关,当中性刺激与笑脸刺激相匹配时,被试者感知到的刺激分数越高;当与愁眉苦脸刺激相匹配时,被试感知到的中性刺激分数越低,而且其分数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实验2
为了重复实验1表明实验1并非孤例,同时为了更好地验证研究假设,研究者在实验2中加入了目标检测任务。目标检测任务是指在控制眼中随机加入非中性刺激,而此时抑制眼中降低一半的对比度进行呈现原来的刺激,让被试者去做控制眼中脸谱的情绪,若能正确识别,则此被试者数据有效,若不能正确识别,则此被试者的数据就会相应被剔除。
被试者在完成目标检测任务之后,研究者发现有62.5%被试者通过了目标检测任务,实验数据有效,其实验数据得到保留。
研究者同样对所得到的评分进行了方差分析(ANOVA,analysisofvariance),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4评分结果分析
同样为进一步确定准确性,研究者又使用贝叶斯信息标准中的贝叶斯因子进行测量,其结果重复了通过ANOVA得到的结论,也即重复了实验1的结论。
因此实验表明:感知到的控制眼中的中性刺激与抑制眼中的情绪刺激高度相关。
研究结论
研究者们通过两次实验,在第二次实验增加了目标检测任务并重复了第一次实验,可以看到两次实验均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感知到的控制眼中的中性刺激与抑制眼中的情绪刺激高度相关。
这一结论对于我们而言,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首先需要知道的是,眼见并不一定为实。就算是对颜回非常信任的孔子也曾经叹息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识人还是识物,眼见不足恃。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不能以表面印象进行判别,否则容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