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手机里的导航 App 删掉,你的生活会受到影响吗?


(资料图)

一开始,早已习惯一个定位直接抵达终点的你,可能会完全抓瞎。

但如果提前做好功课,靠着地标和问路,兜兜转转也能到达终点。习惯之后,你会发现整个城市也没啥不能去的地方。

你能做到这一切,是因为你有一双健全的眼睛。

差评君之所以会问出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是因为最近和一位盲人朋友聊了聊,才发现对他们而言, 导航软件是个比我们想象中重要得多的存在。

在我国,一共约有 1691 万位视障患者。面对日益复杂的街道,他们出行难度越来越大。

我们之前在一篇文章介绍过,全国每年只能培养出 200 条左右导盲犬,绝大多数盲人都没法依赖导盲犬出行。

在这样的境遇下,导航软件就成了辅助他们出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当然,一位盲人朋友告诉我,如果走熟悉的路线其实不需要导航。

只要借助 “ 缺了一块地砖的路口 ”“ 有很明显声音的工厂 ” 等一些足够有辨识度的元素,就能判断当前位置。

那如果是走陌生的路线,在很久之前,就只能找熟人带路。 但在有了导航软件之后,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开始重度依赖这些导航 App。

靠着导航提示和无障碍模式的读屏功能,到达目的地基本是没啥问题。

虽说自从有了导航 App,出行比以前方便了很多。

但有时候,他们也会遇到一些新难题。就比如只能靠听觉的他们,却因为环境噪音,面临着听不清导航的困局。

这种情况并非没有解决办法。要么调大音量,要么戴耳机,要么借助手表振动。

但因为天然无法观察路面上的突发情况,戴上会隔绝环境音的耳机,又十分危险。

所以有没有什么更好点的办法,解决这个新问题呢?

在网络搜寻了一番后,差评君发现前段时间腾讯地图 ( 安卓 )就增加了一个振动反馈技术。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振动频率、振动强度来传达不一样的信息。

比如用户走歪了超过 30 度,手机便会短振两次,转回正确角度后,手机又会长振动。

这样即便你听不清声音,也能知道怎么走。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振动没啥新奇的,每个 App 都有。只要想,它们振一小时都没问题。

没错,但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帮助视障患者的振动技术没那么简单,它来自于手游《 和平精英 》。

《 和平精英 》里面的触觉反馈系统由腾讯游戏的 MTGPA 团队开发,为了让玩家战斗时更带劲儿,它一共有 200 多种振动效果。

什么开枪、周围敌人脚步、玻璃破碎、驾驶载具,都会有相对应的振动效果。

为什么导航里的振动技术,要从《 和平精英 》 “ 借 ” ?

在振动这块,行业内一直有个大问题——不通用。做马达的、做手机的厂家一家一个标准。

同一个信息,不同厂商做出来,是不同振动方式;同一个振动方式,在不同设备上体验又会不一样。

举个夸张点例子,你在这台手机上打 AK 是微微振动,换到另一款手机上,能直接给你干麻。

所以 MTGPA 团队就联合众多厂商给《 和平精英 》设计了一套方案,定义了统一接口和数据结构。

这样一来,即便系统、设备不一样,玩家也能体验几乎一致的振动体验。

你想想,统一的振动体验,除了对玩家,还对什么群体更友好?

触觉更敏感的视障用户。

在一场交流会上,MTGPA 团队把方案拿给了视障用户体验,在得到 “ 触觉反馈比听觉确实更快点,还更直接 ” 的回答后,这项计划正式开始了。

最终游戏振动反馈技术,成功移植到了安卓的腾讯地图上。

因为统一的振动体验,视障用户就算换设备,也不会因为振感不同而误判信息。

不过,这只是个开始。

因为 MTGPA 团队还建立了标准,开发了编辑器,其他开发者可以利用起来,在 App 内添加丰富的振动效果。

这样,这个振动反馈就可以发展到更多无障碍的场景。

比如公交车到站振动提醒。

“ 刚刚听到过去一辆公交车,我不知道是不是 323,我要坐 323 。”

这是一个纪录片里视障患者询问路人的一句话,在得知错过公交后,他的 “ 好 ” 多少带了点失落。

但如果在相关 App 上添加公交到站振动提醒,想必这种事情会减少一点吧。

还有信息输入的场景,也可以接入振动反馈。

大多数视障者用手机时都采用的是读屏方案,按到哪里,手机读到哪。

但这样,在公共场合输入密码、手机号、住址等信息时,就会有一些隐私安全问题。

如果我们给特定按键加个双振作为提示,这个问题是不是也能解决了。

我们再大胆点想,靠着丰富的振动方式,一致的振动体验,以后仅靠振动,让视障用户读取整个屏幕里的信息,也不是不可能。

已经在研究如何用振动表达盲文了

当然这一切的开始,都需要一个领头人。

如果让爱心团队、社会机构来做这一个领头人,这难度难有点大。

因为光是这一套标准和技术,专业的 MTGPA 团队就前后准备了 2 年时间。从行业调研到确定技术标准,再去落实标准,开发编辑器,每一步都需要大量精力。

既然从 0 开始很难,那为何不让已有这项技术的团队,把技术适配过来呢?

实际上,不光是无障碍这块,这种 “ 物尽其用 ” 的例子,这些年正逐渐变多。

在社会上很多领域,你都能看到游戏技术在大显身手。

像《 云游长城 》小程序,它能实现超 10 亿面片的写实数字场景,就借助了游戏的拍摄建模技术。

以往想复刻现实,需要美术一笔一划去做。比如复刻一个青铜器,反射率多少、光泽度多少,得靠美术去感受,调整。

别的不说,就复刻长城这工作量,你让一百个美术从山顶洞人开始干,都干不完。

这不就是游戏技术促进数字文保了么。

还有 CATCH 猎人星座计划。

传统卫星天文观测很依赖人工控制,但因为盲区、地面和卫星的物理距离等因素,当有天文现象发生时,等到我们去控制观测,已经耽误了好几分钟。

要知道一些天文现象持续时间很短,像伽马射线暴一般只有 0.01 秒到 1000 秒,人家可不等你。

不过,现在靠着游戏 AI 技术,让卫星自动捕捉,互相配合监测,速度快还不容易有死角,抓拍刚刚的。

这不就是游戏技术助力科学探索了么。

说实在的,把完善、成熟的游戏技术利用到无障碍领域或者社会其他行业,这种事情确实值得提倡。

毕竟在查资料之前,我们这些科技媒体的编辑也不知道:

助力无障碍的振动反馈技术,促进数字文保的建模技术、辅助观测天文现象的 AI 技术,居然都来自于游戏。。。

如果,我们能让更多人关注到,游戏技术原来有更多脱离游戏之外的使用场景,那么以后,游戏科技助力社会的例子自然会越来越多。

这怎么看,都是一件好事吧。

撰文:刺猬编辑:莽山烙铁头 & 面线 封面 焕妍

图片、资料来源:

感谢接受采访的盲人朋友

《 科技有光,触见世界 》微纪录片

振动触觉反馈技术在无障碍领域应用白皮书 - 场景篇

腾讯文化:从游戏的 200 多种振动效果,他们开始一场 “ 无障碍 ” 共创

机器之心 Pro :「 不务正业 」的腾讯游戏,正在帮助科学家们「 上天下地 」

( 广告 )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