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邱晓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编辑丨苏建勋

高端运动手表这一利润丰厚的细分市场,战事正酣。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2022年苹果发布其史上最贵的运动手表Apple Watch Ultra之后,近七千的定价直接对标GARMIN佳明旗舰的fēnix 7系列,杀入专业运动手表厂商的腹地。

20年前,智能手机都尚未普及,GARMIN佳明就已经切入智能手表赛道,也因此吃到了赛道快速增长的红利,成为行业毫无疑问的“隐形巨头”——靠着均价400+美金左右的高端智能手表,在美股上市多年的佳明,2022年的营收在50亿美元左右,市值达到200亿美金。

很难想象的是,这家公司最早进入市场,来自一次失败造成的意外。

上世纪九十年代,GARMIN佳明的创始人最早在导航方向着力,推出的“GPS100”机器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海/车用/户外导航。但是,一项失败的尝试开启了他们新世界的大门。

当诺基亚把智能手机越做越小,GARMIN佳明也在尝试把户外GPS机器做小,但他们发现,当户外导航机器变小,产品却卖不动了。焦灼的工程师灵机一动,给机器设计了一条绑带,让用户戴在手腕上。这款产品销量意外得好,甚至将此前积压的芯片/屏幕库存消耗一空。

这是GARMIN佳明智能手表的前身。在创业的第二个十年,2003年,这家公司开始将原先所擅长的GPS导航功能作为智能手表的基础,在新领域开疆扩土。

一直以来,GARMIN佳明尝试在智能手表上引入更加专业运动模式,以及健康检测数据功能。具体而言,GARMIN佳明推出了许多专属细分运动场景的智能手表,比如支持水下声纹交流的潜水表、搭载着高尔夫球测距仪的高尔夫智能手表等等,价格最高时超过了一万元人民币。

这些不仅需要品牌力的支撑,还仰仗于技术上的重金投入,财报显示,GARMIN佳明每年在技术研发的投入达到了8.5亿美金,大概是总营收的17%。直到如今,智能手表的收入如今已经占据了这家公司的半壁江山。

苹果的入局,专业智能手表厂商的日子却没那么滋润了。

整个行业正在发生的变化是,后疫情时代,飞盘、抱石等新型户外运动的兴起,运动测量需求提升,用户对智能手表品类心智正逐渐建立,一方面,整个市场蛋糕在被持续做大,普通用户涌入。另一方面,用户对于智能手表的要求也在提升,对智能手表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整个消费电子疲软的环境下,有行业数据预测,2023年全球智能手表市场的增长率或将录得2%的正向增长。智能手表增长的逻辑不难理解,作为智能手机屏幕的延伸,手表能够更好在许多场景下拓展手机的功能。一块手表所承担的,不仅仅是信息显示,还完成了手机难以完成的健康、运动数据检测。

Canalys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从价位段来看,GARMIN佳明依旧稳坐全球500美金以上大部分高端智能手表的江山,但从整体的出货量来看,2022Q2,后入局者苹果占据了全球智智能手表份额的26%,佳明只占据了当中的6%。

谈及如何应对这一激烈的冲击时,GARMIN佳明亚洲区业务副总经理林孟垣表示,佳明相比于手机厂商的优势,源于其在于品牌和技术的长久积累。此外,在产品策略上,佳明将比其他手机厂商包袱更轻,其每年会发布多达二十几款手表,尝试用不同的材质、颜色、造型、尺寸、价格区间,满足个性化需求,覆盖更多年轻和女性用户的需求。

两派阵营,走的是两条截然相反的路子——苹果先从大众化做起,一步步攫取高端专业用户的心智;而GARMIN佳明在内的专业智能手表厂商,则是反其道行之,慢慢从小众逐渐走向大众。

这也是这家讲了20年高端手表的故事的厂商,在迈向第四个十年时的一大挑战。

以下是36氪对林孟垣的采访实录(略经摘编)

一个20年前被偶然发现的赛道

36氪:为何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你们为何已经选定智能手表这个领域?第一款产品是怎么诞生的?

林孟垣:这个产品的诞生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佳明最初通过提供登山导航用的GPS机器取得了成功。

在曾经的手机时代有一个趋势是,大家把手机越做越小,从我们3系列、6系列、8系列做到非常的详细。我们觉得我们把机器做小可能会有人买,的确,越小越卖得越好。但是一旦小到一个程度,我们做到一代非常小的手持机,他就卖不动,卖不动产生了很多电池、纸机板、银幕,不晓得该怎么办。

就有工程师突发奇想,如果我拿一条带子把他给绑在手上行吗,他把里面的软件改了一下,于是就诞生了全世界的第一个智能GPS智能穿戴手表,一经推出,瞬间销售一空,我们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潜力的市场,因此20年前我们就开始大量投入,顺带也把那些本来清不掉的屏幕、电池都给销售一空。

36氪:第一款产品之后怎么接力做这个赛道?

林孟垣:此后,我们就开始研发外形、电力、运动等。如果你是马拉松爱好者,最起码这个穿戴设备要支撑你跑完全程,你不可能半路换电池。

其实,最初我们的产品经理是不满意我们的第一款产品的,为了提升产品,我们去联合真正专业的运动员,结合他们的真实体验和访谈,不断提供他们真正所需的产品,比如心率监测,训练功能,包括健康数据监测等。

后面我们也投入了很多真正的技术、专家、成本在健康监测研发上,已收购运动和健康生理数据分析提供商Firstbeat Analytics。

这个积累的时间很长,不但是技术的长线积累,也有足够多的产品、用户见证我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品体系。除了欧洲、日本这样的市场,我们还渗透到更多新兴市场,比如越南、印度等,虽然当地市场尚不成熟,但用户也能逐渐接受智能穿戴这样的新的观念及产品。

36氪:这是20年前的故事,到现在的手机品牌都在构造自己的IoT的生态,而智能手表又是和手机非常强关联的一个产品。对于佳明有没有感觉到一些危机感?

林孟垣:市场竞争的确激烈,然而相较于前面那几十年,市场扩大了非常多倍。以最新的财报出货量来看,我们还在不断地增长,我们乐见这样蓬勃发展的市场。

第二点是在我们策略上的不一样。每当公司有任何决策,内部最常出现的 “标准问题”就是——“Why GARMIN?”,这个信念成就了GARMIN的一切,不该我们做的,我们不做。我认为,坚持通过专业的淬炼、打造能改善人们生活的产品,才是一个良心企业该有的风骨。

我们仍然拥抱的智能手机生态,跟手机保持很深的联动,与手机关联的功能,比如短信、接听电话等都会保留。智能手表是智能手机的延伸,但是这个手机厂商们很难做出差异化。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更注重垂直细分领域,针对不同运动打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度的产品,以期在细分运动领域更专业。

另外,在产品的种类上面,大部分智能型手机制造商每年只出两三款。我们每年大概要多出二十几款手表,而且它的形态各异,符合多种年轻潮流画像的设计。我们用不同的材质、颜色、造型、尺寸,甚至价格区间来满足更多人个性化的需求。

GARMIN EPIX PRO

智能手表蛋糕做大,竞争也在加剧

36氪:越来越多友商在入局智能手表这个领域,但是佳明在智能手表领域找到了差异化竞争点,具体怎么做到的?

林孟垣:佳明进入这个这个赛道已有超过20年的时间。首先是领先的技术积累,再来就是在这些热衷户外运动的人心中,我们已经积累了较强的口碑效应,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地位。

其次,佳明有强大的专业技术整合能力,比如我们在专业领域的专业性,以及数据分析Firstbeat算法,包括针对用户使用痛点的精进。如对电力续航力的提升,如何有更好地帮助运动人群完成他们训练的计划、节奏,提升运动表现,以及健康监测数据等。

早在2010年初,我们就已经开始就加入了非常多的健康监测功能,在智能手机都还不算普及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做这样的穿戴设备了。

另外,我们是高门槛精密航天科技起家,基于这些技术优势,佳明在产品的专业功能上有着备受市场认可的表现。

36氪:你们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规模?

林孟垣:以去年的财报来看,我们在研发上面的投入是我们总收入的17%,去年我们有8.5亿左右美金的投入是在研发上。这个17%的比例可能比很多科技巨头投入的比例都要高。

36氪:佳明智能手表的技术性具体表现在哪里?有没有一些大概的参数表现,比如导航能力、电池表现力、显示等等。

林孟垣:在硬件规格上,我们完全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做一些软硬件的优化和适配。所以我们力保产品性能是最强的。秉持「垂直整合」的设计理念,GARMIN采用了多合一电子式传感器,不仅体积小、功耗低;不同感测组件各司其职,搭配软件协同合作,就能把数据转化为一项又一项的便利服务。

在强光下,一般液晶屏幕为了对抗外界干扰,必须提高背光亮度才能使画面清楚,无形中让装置更耗电。GARMIN Chroma 反射式屏幕,以环境光、太阳光为主要光源,反射外部光源,阳光越强、屏幕越清晰,不额外耗电;仅在暗室或光源不足时开启背光源,兼具轻薄、低功耗的优势。不论艳阳下或暗处画面都清晰。

GARMIN

36氪:佳明的技术研发投入很大,大概分为哪些方向?

林孟垣:对于垂直领域的探索,为了使我们产品满足每个细分领域的需求,例如研发实验室等;同时对于拥有业界领先技术的公司,GARMIN佳明也会不惜重金收购,例如全球知名的生理指标数据分析公司Firstbeat Analytics;为了使产品达到卓越品质,我们也会进行一些质量体系产品认证的导入; 对于生产制造技术研发,我们导入了更高效的生产工具测试和流程。

36氪:目前还有哪些是咱们比较强势的市场?

林孟垣:首先当然是国内市场,我们从08年就在北京设立办公室,已经深耕很久。另外就是我们在日本、韩国,甚至在整个东南亚表现也都不错,刚好可能是趋势所在。

36氪:佳明的用户画像是什么样的?

林孟垣:我们的用户都偏performance oriented。趋势上是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多,女性用户以及运动爱好者。

36氪:新的变化是,从去年开始国内市场,手机、可穿戴设备出货都有所下滑,国民的消费力下降,佳明怎么应对?

林孟垣: 手机、平板等一般消费电子市场的确非常饱和,可是有另外一个趋势也很明显,就是运动户外领域在逆势在成长。随着人们运动意识的增强,以及户外运动类型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并享受户外运动,相对应的,大家对可穿戴装备的需求也会更多。

从户外运动进入中国发展至今,产生了非常多的变化。户外运动从只属于小众群体和圈层,逐渐扩大,未来应会成为全民化运动。

同时,户外运动类型也逐渐丰富。从登山、骑行、徒步、越野跑、攀岩,到飞盘、露营、腰旗橄榄球等,更加细分、更加大众化、娱乐性和互动性更强、运动门槛和难度也更低,更多用户愿意增加这一部分的消费支出。由于佳明的产品在这一领域的具有辨识度,我们对未来的增长也很乐观。

走下小众“神坛”

36氪:您提到智能手表的受众从小众群体走到大众的演变趋势,那佳明是不是在产品产品上会也会逐渐去做更普惠的机型?

林孟垣: 有这个趋势,我们原本高阶的功能逐渐加入到更普罗大众的产品里。比如专业的训练功能,会给出个性化训练建议,我们也都把它放到2000-3000元甚至以下的产品里,以便用户们知道什么强度和运动更适合自己。

36氪:你们采用的是机海战略,那能否帮我们简要概括下佳明不同产品线的特点?

林孟垣:我们入门型的产品是手环型产品,主打的是最基础的身体信息检测,比如血氧、心率、睡眠检测、女性的生理期、备孕检测,价位在千元以下左右。

一千到两千的价位段中,我们就会再加上GPS轨迹、特色的功能,指针,特殊的设计,隐藏式的屏幕,或者是在外形上看起来像是一个首饰设计。满足那些没有那么硬核但是想要一个Smartwear、想要做运动的一些人群。

再往上就是一般基础的运动,体能训练的源头从跑步入门,所以我们有不同的跑步产品,价格从四五千块开始。但是我们也有旗舰型产品fēnix、Epix,是一个运动“全家桶”,有一百多种运动的模式,如果你的运动兴趣已经被培养起来,就可以选择这个产品。

我们还有军事、航海、航空风格的不同系列的产品,再往上还有超过万元的产品,用最高级别的蓝宝石、钛合金,当做表圈。

在一些专业的系列,我们还有专业的手表的系列,比如高尔夫场景下专门的表,带有很强的雷达功能、测量你打出去的球有多远的测距仪。我们还有潜水表、推出了潜水声纳可以用,让潜水者在水下可以完成互相通讯的技术。在骑行方面,我们有功率踏板、头灯、尾灯等。不管你是喜欢上山下海,或者是骑车、跑步、徒步,我们都会提供对应的产品和体验。

36氪:最近几年智能手表厂商会更加关注健康管理的领域,佳明是如何在健康方面做布局的?

林孟垣: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用户会关注这方面的监测需求,比如,我们近期推出的两款户外运动手表,就兼顾运动和健康,提供包含全天心率、压力指数、脉搏血氧、卡路里消耗、身体电量指数、进阶睡眠监测、身体年龄等全天候健康监测功能,完整记录各阶段身体状态并提供科学化运动建议。

36氪:你觉得未来的智能手表的终极形态会是什么样的?

林孟垣:佳明的手表收集到了很多用户的资料,比如我们知道用户你做完睡得好不好,今天走了多少步,压力大不大,HRV 心率变异性指数大不大,训练的状况,体能状况,我们给你们一个综合建议,给你一个综合的建议,比如你要马上出去走一走、要早点休息等等。未来的智能手表就像一个随身的健康管家一样,比你还了解你。

【end】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