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完成场馆改造,“水立方”变身“冰立方”;38个月的施工周期缩短至31个月;1.2万平方米亚洲最大的全冰面……一系列智慧建造与新技术应用正助力冬奥工程。

依托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在2020年服贸会上,中建一局、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城建集团将携一系列智能建造成果亮相,展示现代建筑企业向绿色化、智慧化、工业化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水立方”20天变身“冰立方”

15日,再次走进“水立方”,这里已经实现了冬季举办冰壶赛事、夏季举办游泳赛事双型转换的场馆功能,成为反复综合利用的双奥场馆代表作。

记者了解到,为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壶赛事,中建一局20天完成了“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场馆改造。

“我们着力开展新领域和新业务的技术攻关与集成,通过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开展智能建造研发,涵盖智慧工地平台、模架体系优化及监控系统、机电管线优化重组、定制化CI场布、现场固废管控、BIM信息资源库、塔吊精细化管理等7个领域。”中建一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罗世威指出,从泳池变身冰场,搭建转换结构是改造的首要难题。

据介绍,“冰立方”项目应用BIM技术,搭建起由2600根薄壁H型钢和1570块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组成的转换结构,为冰场架体的钢梁和混凝土预制板都编辑了数字身份,在转换施工中精准有效地将每个构件复位。

水立方需要高温高湿环境,冰立方需要低温低湿环境,如何在同一场馆施行分区域温度湿度控制,是场馆改造又一难题。

据悉,项目应用冰场环境智慧调控平台,将制冰系统、除湿系统、空调系统集成到一起,通过可视化界面对场馆各设备系统自行智慧化调控,保证在同一个比赛大厅内的冰面、冰面上空1.5处、观众席三个区域的温湿度控制分别达到既定要求。

另外,在场馆智能化运维方面,中建一局项目团队应用能源智能管控系统,对场馆空调、采暖、电梯、照明等建筑能耗及水资源实施分项分区调控,践行了低碳、绿色、可持续的运营理念。

智慧建造助力缩短工期

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现场,过去“出大力、流大汗”的工地在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下,正在发生变化。BIM正向设计、自动焊接技术、测量机器人监测技术、三维激光扫描安装精度技术、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屋面滑移监测平台……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广泛。

据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总工程师陈硕晖介绍,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总用钢量达12.6万吨的钢结构施工中,北京建工集团引入无线传输、云平台、云存储等技术,自主研发监测数据平台,对施工中出现的应力变形等问题实时监测,并可进行数据的自动传输、存储和分析,实现对1.9万平方米无柱大空间载重4.65万吨带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卸载。同时,工程使用计算机控制液压技术,依托“北斗”系统将结构的测点数据精确到毫秒级。

记者了解到,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工程承担着2022年冬奥会期间的IBC(国际广播中心)、MPC(主新闻中心)转播功能,是所有冬奥场馆中开工最晚、体量最大的项目。

“工程总工期31个月,2021年7月4日交付冬奥组委,工期十分紧张。”陈硕晖表示,通过采用一系列智慧建造技术,有效地将38个月的施工周期提前了7个月。

北京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樊军表示,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亟需恢复活力的背景下,信息化和智能建造技术对疫情期间构筑更加畅通的管理渠道、开发更前沿的作业方式、推进复工复产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亚洲最大全冰面即将亮相

位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西北侧,北京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已经整体亮相。

沿着国家速滑馆外墙曲面,3360块外幕墙玻璃拼接出的22条“丝带”,犹如速滑运动员在冰上划过的痕迹。国家速滑馆也因此得名“冰丝带”。

不久的将来,一座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于一体的多功能冰上运动中心,将以“编织天幕”“丝带飞舞”的优美姿态现世。

北京城建集团总经理裴宏伟表示,北京冬奥会主场馆国家速滑馆建设中,信息化技术与装配式建造相结合,建立起全过程高精度仿真、高质量构件加工与安装、高精确测控技术和施工偏差适时调整的技术管理体系,实现像造汽车一样建奥运场馆,将打造世界最智慧的场馆。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目前国家速滑馆正在进行机电管线和屋面安装冲刺,1.2万平方米亚洲最大的全冰面也即将亮相。

“冰丝带的冰面是一个全冰面设计,冰面采用分模块控制单元。除了400米冰面跑道,整个场心也全部做成了冰面,是亚洲冰面最大的速滑馆。”国家速滑馆工程项目经理张怡介绍说。

另外,国家速滑馆将被建设成为世界最大跨度正交双向单层马鞍形索网屋顶的体育场馆,北京城建研发首创了复杂张力结构综合形态分析方法,获得了受力最佳、经济最优、形态最美的双曲面结构造型。索网结构更是符合绿色办奥的要求,用钢量约为传统屋顶的1/4,工厂定制,现场装配,施工简便。

北京城建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晋勋介绍,国家速滑馆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绿色、低碳技术和工业化装配方式;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建造过程,用大数据指导实践;通过国产化攻关实验,实现了国产高钒密闭索首次大规模应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