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农民们把育好的水稻秧苗运送到田间地头,机手们驾驶插秧机在农田里穿梭作业,转瞬间,一盘盘嫩绿的秧苗便整齐地立在田间……日前,望着满田的新绿,全国“一村一品”水稻种植示范村镇——河南省武陟县乔庙镇党委书记王国柱说:“我们这里有武嘉灌渠五支河、人民胜利渠、白马灌渠和友谊支渠等引黄工程,土地经过黄河水的灌溉,特别适合种植水稻,种出来的水稻产量高、品质优,深受消费者欢迎。”

乔庙镇地处黄河滩区,水资源充沛,土地肥沃,自古就有种植水稻的传统,历来有“稻米之乡”之称。多年来,该镇依托当地水稻种植历史优势及宝贵的黄河水资源,积极争取相关资金,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高标准良田等农业项目,不断完善水利设施,形成了林成网、田成方、沟相通、渠相连的土地格局,为水稻种植及加工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目前,乔庙镇建成2万亩优质水稻、3000亩水景莲藕、千亩无公害蔬菜三大特色农产品基地,成功创建了河南省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和万亩优质水稻种植生态园,水稻种植规模化基本形成。

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乔庙镇积极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统筹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形式带动群众种植水稻,将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余亩,并逐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以前我们在莲藕池边种水稻,分散种植,面积不大,产量和品质都上不去。后来选择规模化种植水稻,成立合作社并注册了‘菡香’商标。”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福军说,“现在,合作社成员达319户,流转土地近4000亩,年精米加工超1300万公斤,覆盖5个村庄,不仅带动周边水稻的种植销售,更提升了品牌效益。”

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乔庙镇以培育农产品加工大集群、大品牌、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为发展目标,将“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探索创新稻米深加工途径,并延伸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从水稻种植—精米加工—大米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特色产业链条,不断提升水稻生产附加值,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据了解,目前乔庙镇有4585户农民从事水稻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有16家,以大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达12家,年加工大米4万余吨,总产值达10.7亿元,成为豫北地区重要的大米深加工生产基地。

为拉长水稻生态效益链条,乔庙镇依托水稻绿色种植,以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水稻种植及加工业的纵深发展。“作为豫北重要的水稻种植区,我们一直在探索水稻种植新模式。”焦作菡香沿黄稻米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王会平告诉记者,500亩稻鱼混养基地、100亩稻虾混养基地、200亩无公害有机水稻科研试验区的建立,让当地水稻产业呈多功能、多维度发展。

一粒米顶起一个产业,一粒米富裕一方百姓。乔庙镇发展水稻产业,辐射带动附近20个村庄的3000余户农民进行水稻种植,形成了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整体驱动的品牌体系。目前,武陟县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58万亩,其中绿色水稻种植面积达2万亩,无公害水稻种植面积0.4万亩,有机水稻种植面积0.18万亩。

“下一步,武陟县将进一步发挥乔庙镇、詹店镇传统水稻种植优势,拉伸产业链条,大力引进和培育稻米深加工企业,开发以稻米为原料的新技术、新产品,挖掘稻米附加值,实现稻米的进一步增值。”武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宋治环表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