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王建池来到田间泵站,通渠、接电、合闸,一瞬间,“哗啦啦”的水声不绝于耳,来自马颊河干渠的水经马西扬水站送入支渠,让小麦喝上了“过冬水”。
王建池是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尚堂镇大道王村种粮大户,家里种了80多亩小麦。“过去,河道淤积严重,浇地水流慢,浪费严重。如今沟渠干净,平均100亩一个泵站,随时能浇地,粮食丰产丰收有保障。”
(相关资料图)
水利兴,农业稳。农田水利建设不仅方便了农业灌溉,遇到洪涝灾害,田间沟渠也承担排涝功能,沟渠水满后,经沿河扬水站排入干渠,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昔日“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据介绍,为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自2020年以来,庆云县开展了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将土渠建成混凝土渠,重建损坏严重的水闸、取水口,在马颊河、德惠新河沿岸改建4座扬水站,安排专人开展巡检维护,确保农业灌溉期支渠水量充裕。
“大中型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水利设施。”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介绍,今年以来,水利部指导地方各级水利部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快推动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加强工程运行管护,提升灌区保障服务能力。截至12月上旬,2022年安排投资的24处新建大型灌区和505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已完成投资353亿元,完成率91%。
一方面,通过实施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新建改造渠道2万多公里、渠系建筑物近3万处、量测水设施1万多处。灌区内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特别是今年7月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旱情,大中型灌区较为完善的灌排体系最大限度减轻了旱灾影响。长江流域受旱省份3500多处大中型灌区灌溉了1.7亿亩耕地,秋粮再获丰收。
另一方面,505处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灌溉面积超过37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超过3000万亩,有效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同时,提升了运行管护水平。在开展灌区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同步推动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份出台了灌区、灌排泵站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800多处大中型灌区和500多处大中型泵站开展了标准化管理建设,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档升级。
灌区建设投融资渠道也进一步得到拓展。陈明忠介绍,水利部积极指导各地通过“两手发力”,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社会资本对灌区建设和改造的支持。
灌区建设只是我国水利工程加速建设的一个缩影。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介绍,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持续加快,特别是今年以来,水利基础设施联网、补网、强链,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做到了规模与速度相统一。
从规模来看,今年实施水利项目40312个,其中新开工水利项目2.5万个,较去年全年新开工项目多3767项。特别是开工一批投资规模大的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了江西大坳、广西大藤峡、海南牛路岭、安徽怀洪新河等8个大型灌区,投资规模超过4300亿元,将在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从速度来看,克服冬季、汛期和疫情影响,在建项目强化了施工组织和建设速度,到9月底新建项目的开工率达到93%,较去年同期开工率提高14.5个百分点。
目前,多项水利工程已建成发挥效益。比如,湖北鄂北水资源配置、江西四方井水利枢纽、湖南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陆续完工,今年已有30项工程完工,预计年底前,四川武引二期灌区、升钟二期灌区工程等也将建设完成。
“下一步,水利部将依据在建或规划的重大水利工程,有效结合国家水网和省级水网工程建设,扩大耕地灌溉面积,再改造、再新建一批大中型灌区,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探索通过数字赋能,提升灌区建设管理水平。”陈明忠说。
展望2023年,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等水利建设项目仍然是水利部门聚焦的重点。“对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根据‘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我们组织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水利部门,根据项目前期工作基础,提出了2023年重点推进前期工作的项目清单,积极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开工建设。”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表示,将加强与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调度会商,合力推动项目多开早开。
记者了解到,黄河古贤水利枢纽、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整治、江西鄱阳湖康山蓄滞洪区、引江补汉沿线水资源配置、滇中引水二期、湖北姚家平水利枢纽、广西下六甲大型灌区等项目名列其中。(经济日报记者 吉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