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发布《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分析报告》,对“专精特新”相关政策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地域分布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总结了培育成果突出的浙江、广东、山东三省的成功经验,为各地优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相关举措、加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提供参考。

“专精特新”一词2022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专精特新”概念自2011年首次提出,近年来相关政策持续发布,且不断升级细化。2021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要推动形成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

报告指出,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分布在 31 个省、市、自治区,多集中于华东地区,占所有企业总数的42%。华北、华中以及华南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占15%、13%和11%,数量较为接近,均超过10%。而西南、东北以及西北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则均低于10%。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数量的地域差异显著。


(资料图)

报告数据显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与当地GDP呈现出相关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排名前十的省份中,有7个在2021年全国GDP数据排名中也位列前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前三的省份是浙江省、广东省和山东省,分别为470家、429家、362家,对应的GDP排名是第4名、第1名、第3名。江苏(285家)、上海(262家)、北京(257家)紧随其后,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诞生的热土。

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排名前十省份及GDP数据对比

事实上,以上地区之所以能取得出色的培育成果,除了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外,与政策支持、金融支持、产业基础等因素同样密不可分。

报告中提到,排名前三的省份,都充分发挥了各自产业优势。浙江是中小企业大省,在制定培育政策时充分利用了其产业集群优势;广东有着成熟的产业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与市场运行机制,让中小企业也能够在细分市场占据优势;山东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通过深入挖掘工业转型升级潜力,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除此之外,浙江“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离不开其前瞻性眼光和针对性的政策。早在2006年,浙江就提出中小企业“七化战略”,与五年后诞生的“专精特新“内涵高度一致。2011年7月“专精特新”概念首次被提出,2012年浙江就开始出台文件,率先部署开展相关工作。浙江抓住时代机遇,培育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高居各省第一。

广东省拥有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在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二,其中深圳共有“小巨人”169家,居全国城市第四。其之所以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中取得卓越成效,离不开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驱动。广东在全国率先构建了“数字政府+金融科技”的广东模式,建立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截至2021年末,“中小融”平台已覆盖广东省21个地市,服务企业超过100万家。

而山东省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了精准服务方案支持,建立分类建库、达标升级、动态管理、跟踪服务的梯度培育机制,同时引导16市制定专项政策。制造业产业特色加精准服务,成为山东“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为了更好培育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报告结合“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优秀地区的成功经验,从体系机制、营商服务、生态构建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具体包括:加快政策落地,不断完善具有地域特色的梯度培育体系;优化营商服务,为企业成长纾困保驾护航;构建产业聚集生态圈,厚植“专精特新”企业生长沃土。

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着“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关键性作用,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力支撑。相信随着各地政策落实落地、梯度培育体系不断发展成熟,未来会有更多“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