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为重点,以博物馆、帽天山、化石科考点为主线,打造澄江化石独特的科普研学精品路线,发挥化石最大化经济、社会、教育效益。


(相关资料图)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郭进

七彩云南,是很多人心中的“世外桃源”。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云南省玉溪市还藏着一座十分低调的宝藏博物馆——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在今年的“两会”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郭进接受了《国家人文历史》记者采访,让这座化石宝库得以展现在大家面前。

20世纪的惊人发现

郭进介绍,根据世界遗产标准(viii):地球历史和地质特征,澄江化石地展示了距今5.18亿年前早寒武纪时期地球上生命的独特记录。在这一地质上十分短暂的间歇,几乎所有主要动物类群的起源都产生了。2012年,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表决,正式将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地区首个古生物动物化石类的世界自然遗产。

实际上,澄江化石的发现背后,有着中国近代地质学研究的传承。1909年,两位法国地质学家德普拉(J. Deprat)和满苏(H.Mansuy)因修建滇越铁路,到澄江进行地质古生物考察,他们的考察记录于1912年出版,名为《滇东地质状况备忘录》,记载了澄江地区有寒武纪的地层。1938年,曾在澄江县有过一年多办学历史中山大学,组织师生进行地质考察,意外发现了澄江有寒武纪化石的线索。1940年,民国中央地质调查所何春荪等人也对澄江东山的岩石进行考察并撰写报告。有了前人工作的铺垫,1984年7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先生来澄江开展野外工作,在帽天山西坡发现了带软躯体构造的长尾纳罗虫化石,以及寒武纪地层中埋藏的澄江生物群。

1985年,张文堂、侯先光所著的《纳罗虫在亚洲的发现》发表在《古生物学报》上,这是关于澄江化石群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两年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正式宣布发现“澄江化石群”。这一消息震惊海内外,1991年的《纽约时报》写道:“中国澄江古生物化石群的发现,是本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同年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Ramskold和侯先光撰写的《新的寒武纪动物和谜样生物有爪类的亲缘关系》论文。随着国际影响的日益加深,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澄江动物化石群遗址列为“东亚优先一等,第4号古生物地址遗迹”。

为了更好的保护澄江动物化石群遗址,成立自然保护区的想法被提上日程。1998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澄江帽天山建立了集野外科考、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普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澄江古生物研究站。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昆明鱼、海口鱼化石被发现,如今它们都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12年,中国澄江化石地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古生物化石主题的世界遗产。次年,“澄江动物化石群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更名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计划建设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并于2019年10月试开放运行。

透过百余年的历程,是科学家代代相传的努力研究促成了澄江古生物化石群被发现,令脊椎动物的出现提前了6000万年。郭进表示,该遗产地是一个地球生命历史重要阶段中杰出的、具全球意义的实例,它展示了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古生物窗口。

不断探索科普模式,做出澄江特色

自博物馆开放运行以来,如何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做好科普宣传工作,是在保护研究古生物化石群之外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郭进向记者介绍,除了提供免费参观、讲解服务外,博物馆正在打造精品研学旅游课程。

2023年5月18日,云南省“国际博物馆日”的主会场系列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将在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举办。活动当天,博物馆会正式启动研学旅游项目,设置多项体验课程,带领青少年走进博物馆,了解寒武纪早期的生物,到野外亲自体验化石采集,在实验室里学习修复化石,通过研学实践传递博物馆的力量。

郭进希望可以充分发挥遗址博物馆的优势,让青少年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澄江化石。孩子们可以到教学场地动手挖化石,挖了化石还可以在显微镜的帮助下修复化石。当然,博物馆还在开发不同主题的研学课程,以满足不同青少年学生的需求。

郭进告诉记者,通过不断努力,博物馆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云南省博士后工作站、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等。未来,博物馆会不断依托18平方公里的澄江化石资源,以博物馆、展览馆和世界遗产地范围内的18个重要化石剖面点、专家路线等为主要载体,以青少年为重点,加强与周边中小学校联系,重点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同时提升对散客、外地团队游客、当地群众讲解的质量,讲好化石故事。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为重点,以博物馆、帽天山、化石科考点为主线,打造澄江化石独特的科普研学精品路线,发挥化石最大化经济、社会、教育效益。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记者 詹茜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