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套娃”收费问题一直饱受消费者诟病,针对这一行业乱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单位出手整治,三部门在京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
北京商报记者在此前的走访调查中就发现,不少用户饱受“套娃”收费之苦,明明已经在视频平台上充了钱,但电视机却又成为享受高质量影音的“拦路虎”。业内观点指出,收费主体多且责任不明确,是“套娃”收费的主要成因,尤其当下电视市场萎缩,竭泽而渔只会造成恶性循环,监管层出手干预,树立行业规则十分必要。
胡乱收费套路多
【资料图】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单位,在京召开治理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工作动员部署会。要求今年底前,开展试点工作和专项整治,聚焦解决“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问题,大力改善用户开机看电视的体验,基本实现有线电视和IPTV开机即看直播电视频道。
根据会议要求,要统筹有线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三大体系,把握好电视大屏的意识形态属性、公共服务属性和技术产业属性,攻坚克难、协调联动,下大力解决“看电视难、看电视烦”的问题。
在走访中,有用户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自己在电视上看一部剧有时要开三四种会员,例如去掉广告需要会员,电视投屏也需要会员,更有甚者,开通会员后只能看有限几集节目,观看后续剧集仍要另付费。
另有家长反映,目前网络电视内儿童专区更是收费“拦路虎”,几乎所有内容或多或少需要收费。更令人担心的是,某些电视内的App会悄无声息地扣费,并未设置防止儿童误点功能,或者有明显的扫码支付界面,在无成人监管的情况下,只要儿童点击了“同意”选项,每个月电视内的App就会自动扣费。
智能电视虽功能丰富,但“套娃”收费、复杂的操作系统引发消费者不满。乱收费现象甚至已成为视频内容领域中的痼疾。
据江苏省消保委披露的数据显示,经市场调研,85%的消费者表示在没有开通会员情况下,仅可收看少量免费节目,且免费专区隐藏较深,需要多步骤操作才能发现。超过60%的消费者认为在已经购买智能电视的情况下,还要另外购买视频平台会员或智能电视会员才能观影。
竭泽而渔不可行
在业内观点看来,套娃收费问题之所以难以整治,因其并非是某个平台、某个企业违背商业道德的问题,而是整个产业逻辑已然变质,多重收费的背后,各方的利益也相互嵌套、盘根错节。
产业观察家洪仕斌指出,如今的电视销售,早已不仅是电视厂商和消费者双方之间的关系,电视品牌方、内容提供方、牌照方的利益相互交织,例如电视品牌方推出了一款电视,除了硬件之外,大部分公司还会组建自己的OTT运营公司,OTT公司和电视牌照方或视频平台进行合作,双方就会员费、服务费、广告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成。
虽然各方“有钱一起赚”,但在内容方面却又不能互通共享,例如同一部剧集,其版权既有可能属于OTT公司,也有可能在视频平台,当消费者给一方付钱之后,另一方又以版权保护为由,让用户继续交钱,最终形成套娃收费的局面。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指出,近年来,全球电视销量下滑显著,国内市场电视产品出货异常艰难,在此背景下,电视厂商希望通过内容付费争取利润,令其“吃相”颇为难看,然而,胡乱收费最终败坏的是行业形象,消费者更加不愿购置电视,形成恶性循环。
数据也能佐证这一点,2022年,我国电视销量达到了12年来的最低,出货3634万台,今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持续低迷,总销量1467万台,销售额为487亿元,同比下滑12.2%。
对于治理方案,专家认为监管层出手干预十分必要,例如今年前段时间,广电总局召集了国内七大牌照商以及国内主要电视品牌方召开工作会议,提出智能电视将由牌照方负责用户账号管理,所有智能电视在用户付费前需要绑定集成平台账号,牌照方会全面接管终端厂商自建的内容管理系统,并统一进行内容的分配与授权。专家称此举有利于明确收费主体,落实各方责任。
不过更关键的在于,电视产品想要走出困境,不能竭泽而渔,而是要在高端化、智能化层面持续提升,突破产品形态,给市场提供新的消费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