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的新特点新问题新类型,此次专门立法立足实际应用,把相关成熟经验上升到法律层面,补足制度政策的漏洞、短板,强化打击惩治预防举措,全面提升反电信诈骗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10月19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正式进入国家立法程序。该草案从综合治理、健全基础制度、技术反诈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实招硬招,从法律制度层面筑牢反电信网络诈骗防护网。
对电信网络诈骗这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此类犯罪专门对养老钱、救命钱、血汗钱下手,仅去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财产损失即达353.7亿元。统计显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量仍居高位,一些大中城市的发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甚至达到50%。
我国对于此类犯罪依法从严惩处的原则是明确的、坚定的。但从执法司法实践看,反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方面的制度措施还不充分,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治理存在薄弱环节,需要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特别是围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产生了一系列黑灰产业链,如买卖公民个人信息,非法收购贩卖电话卡、银行卡,改号电话、虚假主叫和涉诈非法设备大行其道。在今年前9个月的全国检察机关办案数据中,起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达79307人,同比上升21.3倍,增幅明显。有的案例中,微信、抖音等新型社交软件以及个别硬件设备也被用于犯罪活动。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的新特点新问题新类型,此次专门立法立足实际应用,把相关成熟经验上升到法律层面,补足制度政策的漏洞、短板,强化打击惩治预防举措,全面提升反电信诈骗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首先,通过建立全链条整治工作机制,形成各部门治理合力。草案提出,国务院建立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打击治理工作。有关部门应密切协作,健全信息共享、行刑衔接等机制,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协同配合、快速联动,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活动。
其次,完善基础管理制度,为利用大数据反诈提供制度支持。通过立法,进一步完善电话卡、物联网卡、金融账户、互联网账号管理,建立电信网络诈骗反制技术措施,统筹推进跨行业、企业统一监测系统建设。这对相关平台企业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从业企业本身承担相应义务,落实管理职责,完善内部技术治理。
再次,有效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斩断其帮助链条,实行全方位、全链条、无死角打击。草案专门加强对涉诈相关非法服务、设备、产业的治理,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惩罚力度。当前,在严厉打击的高压下,境内大批电信网络诈骗窝点向境外转移。但境外不是法外之地,也不应是打击盲区。对此,通过国家立法,打击治理涉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业,将有效挤压犯罪空间,铲除犯罪土壤。电诈分子纵在天涯海角,也难逃法网,必遭严惩。
目前,反电信网络诈骗立法“急用先行”,但要与相关立法配套而行、共同推进。同时,加强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各环节的高效配合,深入推进“无诈校园”“无诈社区”建设,合力提升治理效能,才能达到治理预期,营造出清朗的网信空间和安心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刘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