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发布用例手册,展示了国际贸易结算、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十余个货币桥潜在应用场景;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搭建了货币桥测试平台。

央行数字货币有批发型和零售型之分: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只面向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面向公众使用,例如数字人民币。

2021年11月3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活动期间,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支持,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发布用例手册。手册共展示了国际贸易结算、跨境电商、供应链金融等十余个货币桥潜在应用场景,并概述了平台的未来路线图。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担任该货币桥项目技术委员会主席,搭建了货币桥测试平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及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香港交易所、泰国银行业协会等共22家境内外金融机构及组织参与项目本期测试,交易涵盖四个司法管辖域及11个行业场景,交易总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

一位知情人士评价,“项目进展的很快,短短几个月,已经取得了多轮测试的进展。”

此次测试中,以跨境贸易结算的应用场景为例,以往反洗钱检查是汇款银行进行的关键检查之一,银行必须了解潜在的交易细节。这些细节可能需要补充信息,如销售合同、发票和交货证明。在完成所有必要的检查后,通过不同中介机构清算系统的汇款交易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时间限制。中国银行参与的“与数字贸易融资平台的互操作性”案例,证实了在香港贸融平台(eTradeConnect)和中国人民银行贸易融资平台(PBCTFP)两个基于区块链的平台之间,如何通过央行数字货币桥提高跨境贸易结算的效率,从数日支付提高到近实时支付,同时降低成本。

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介绍,在跨境支付中,数字货币指有稳定价值、能有效履行货币基本职能(交易媒介、记账单位和价值储藏)的央行数字货币和全球稳定币,而非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资产,后者主要是作为投机型资产存在。其中,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有望推动跨境金融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央行数字货币有批发型和零售型之分: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只面向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使用;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面向公众使用,例如数字人民币。相对于M0定位的零售型数字货币,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更能支持大额交易,将在跨境支付中发挥更大作用。但不同国家的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采取不同标准、技术和系统等,因此,如何互联互通,进而支持跨境同步交收(PvP),是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用于跨境支付的核心问题。

从技术上看,不同国家的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一般使用不同的分布式账本(DLT),跨境同步交收的核心问题是跨链。对此问题,实践中尝试了多种解决方案。

一种是较为主流的跨链技术是哈希时间锁协议(HTLC)。代表项目有新加坡金管局Ubin项目与加拿大央行Jasper项目合作开展的同步跨境交收试验、欧央行和日本央行合作Stella项目的跨境同步交收实验等。该技术的去中心化程度较高,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可靠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失效,且这一缺点迄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此外,哈希时间锁协议只能用于两两央行之间,可扩展性不高。不同央行系统之间的技术平台、运行规则、参与方等各不相同,需要大量协调工作,在世界范围内用哈希时间锁协议搭建成百上千个互联界面的可行性较低。

另一种技术是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概念来自香港金管局和泰国央行合作的Inthanon-LionRock项目,这种技术不涉及跨链操作,容易通过智能合约高效地实施跨境同步交收;并且拓展性好,能兼容不同的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和设计,而且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能同时接入多家央行的系统。

前述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就是货币桥项目中的代表。该项目是在2021年2月23日由上述机构宣布联合发起,得到了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的支持。

据悉,全球另一个备受关注的货币桥研究项目,是由澳大利亚央行、马来西亚央行、新加坡金管局和南非央行在2021年9月2日发起的Dunbar项目,该项目得到了国际清算银行新加坡创新中心的支持。该项目最终结果,预计将于2022年初公布。而由不同技术合作伙伴合作开发的共享平台原型,将在2021年11月举行的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中展示。

(刘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