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市新活力 理论内涵
科技创新策源地是新科学和新技术诞生之地或先行之地,主导全球新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科技创新策源地往往是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的基础,或本身就是科技创新中心。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大国博弈“科技制高点”呈愈演愈烈之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随后,在《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建设“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的具体目标。可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对提升广州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地位、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优势条件
一是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加速集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不断强化。广州集聚了广东省80%的高校、97%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广东省8所“双一流”高校有7所在广州,拥有20个“双一流”建设学科,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和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达21家(占全省70%)、241家(占全省61%)、195家,建设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占全省50%)。
二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集群竞争力强,广州新兴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为广州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提供科技支撑,将增强广州汇集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作为中国乃至全球制造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完备,新兴产业策源能力强。广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不断夯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三年累计数超3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一。
三是具有较为发达的科技金融基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州、深圳和香港三大金融重镇,以及港交所、深交所、上交所南方中心三大证券交易所,聚集全球诸多银行、保险、证券等跨国金融巨头,金融业高度发达,风险投资极具活力。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发达的商贸为金融科技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主阵地提供了金融支撑。
四是开放合作水平高,创新创业氛围较为浓厚。作为千年商都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来是中国最开放城市之一,历史人文积淀深厚,城市包容性强,创新创业氛围一直较为浓厚。《财富》全球科技论坛、世界5G大会、小蛮腰科技大会等高端国际创新活动的举办,使广州的全球科技创新显示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广州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思路与路径
以原始创新成果为核心的原始创新能力及辐射带动能力是科技创新策源地的立身之本,突破核心技术和抢占科技创新高地是科技创新策源地的根本任务。结合广州的优势条件,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广深联动共建共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引擎,打造世界级产业平台,强化辐射带动能力。打造服务国家需求、承担国家使命、体现广州实力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主要牵引,聚焦信息、生命、材料、海洋、能源等重点学科领域,整合优势资源全力建设广州实验室,合理有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实验室,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运营和开放共享机制,推动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深化广州“一区三城”等重大平台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创新载体的对接合作,广深联动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平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广东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链接全市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进一步发挥对区域创新的引领作用和对创新企业、人才的吸引集聚效应。
二是汇聚高端科教资源和人才,加强战略前沿和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与重点产业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对标世界一流推进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生命科学、海洋科技、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和空天科技等战略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布局和建设一批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应用型科技大学和前沿科学中心,支持国家级大院大所在广州建立分支机构。加强科研院所与国际一流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鼓励高校围绕优势产业和前沿产业开设相关专业。继续深入推进链长制,抓好产业链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工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整合产业链资源,依托链主企业建立重点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网络,聚焦产业共性短板,支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协同攻关,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创建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培养合作,探索定制式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打造产业集群人才池。
三加强规则对接,深化国际合作,构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开放创新创业生态圈。抓住横琴、前海等重大平台建设机遇,加快粤港澳三地规则和体制机制对接,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破除阻碍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重点发展产业,积极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峰会、高端论坛、学术交流活动,搭建跨国公司、国家级大院大所、高等院校、企业集团等的产业交流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走出去”共建联合实验室、海外研发中心或科技园。大力推动前沿技术创业,进一步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育成链条。抓紧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面向全球集聚创新要素,吸引创新型高端人才。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源全球链接工程,围绕重点产业的科技创新资源全球链接大数据中心,汇集全球创新资源,方便企业快速收集人才、资金等前沿信息,找寻合作伙伴。协同港澳和深圳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打造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
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新兴产业制度供给,打造重点突出、富有竞争力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高地。积极打造宽严相济、界限清晰的监管机制,针对新兴产业在法律、伦理、科技等方面的监管制度要及时跟进。加速推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将广州大学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及南沙周边地区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机制。探索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允许协议确定科技成果交易和作价入股价格,提高科技成果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重。鼓励通过城市更新改造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产业园,在新兴产业领域转化应用一批国家科技成果,打造国家技术转移转化集聚区和跨国技术转移战略高地。
(作者刘小勇,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丁焕峰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