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据3月29日《法治日报》报道,在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部分带货主播靠发一些衣着暴露、行为挑逗的擦边内容吸引眼球,甚至特意打上“擦边”标签,进而带来巨大的热度和流量收益。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有些以“擦边”为标签的短视频,播放量高达60.2亿次。

软色情营销、猎奇病态吃播、炒作刑释人员的“人设”带货……时下,为博取关注,在不少直播短视频平台上,种种擦边行为层出不穷,甚至不断变种,产生所谓的流量“新赛道”。事实上,此类“辣眼睛”内容不论怎么变换形式,本质上都属于互联网有害信息的延伸,对网络空间的风气造成不良影响。

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占网民整体的96.5%,其中包括大量未成年人。一些以丑为美、善恶不分、不断挑战道德底线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大量聚集甚至精准推送给相关群体,可以说是一种潜在的网络生态灾难,影响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所有网民的心理健康。

根治网络擦边顽疾,需要作为技术支持者和阵地提供者的平台多一些主动作为。比如,在激励机制上进行一些完善。当前,有些平台以关注度等流量导向作为运营基础逻辑,谁的内容更特别、关注度更大,就优先推送到更大范围,实现更多的流量变现,在这过程中,监管和甄别等必要环节频频疲软缺位,这容易对一些内容创作者形成反向激励,甚至引发“劣币驱逐良币”。

再如,要及时识别和击破不良视频内容和创作者的群聚效应。一些高流量的擦边内容生产模式,常常会在网上产生“复制粘贴”的效果,引发效仿。此前有美食博主将猎奇当作“流量密码”,引发许多同类博主对国家保护动植物“下嘴”。平台识别到此类内容后要及时对其降权、减少推送,甚至做屏蔽处理,降低传播热度。

戳破网络擦边行为的“流量泡沫”,也需要内容创作者多一些清醒和审慎。靠低俗、审丑行为获得的流量,只是一时的,不能带来长久利益,甚至可能因触及法律红线而付出更高代价。此前火爆一时的直播街头恶搞他人、采摘珍稀植物物种、“探访”古墓等,都因涉嫌侵犯他人合法权利或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引发关注与讨论。

抵制唯流量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导向,让优质的内容得到更多支持,是应该努力的方向。当前,有关部门部署了“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提出要着力解决平台审核把关松、推荐算法不科学、流量分配机制不合理等问题。这对有关平台发出了强烈信号,必须尽早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加大对优质内容的人工筛选力度,推动形成短视频行业良心竞争机制。

当流量的泡泡越吹越大,或许意味着它离消亡越来越近。唯有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格调品位,从内容、方式、审美等多角度创新,才是互联网时代内容创作的“流量密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