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发布,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影视传媒公司先后上市,文化产业迎来高光时刻。热钱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一行业,一杯咖啡可能就决定了一个文化项目的生死。
十年后,税收风波引发影视圈地震,热钱退去,传媒文化类上市公司的财报大多不好看。但随着今年四季度正增长可能性加大,一些投资者认为,文化产业的寒冬或将结束,再次迎来投资小高潮。
日前,千呼万唤的《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送审稿)公布,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于文化产业范围、政府行为、文化金融服务等方面有了界定,备受关注的一条是,国家鼓励文化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根据起草说明,草案送审稿将按照立法工作程序,经国务院审议后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这也意味着,《文化产业促进法》2020年或将正式出台。
“这对包括投资者在内的从业者绝对是好事,但寒冬的泡沫去除后,还是需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否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当然,所谓投资小高潮只是预判,一切落地还需要细则的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明年若正式出台,其他细则以及地方政策是否跟上,还是关键。”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分析。
作为体制改革较晚的领域,2003年,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产业”才有了官方定义。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影视产业成为执牛耳者。当年的全国电影票房虽然只有9亿元,但牵引着整个文化产业市场化探索的神经。
同一年,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国,已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以韩剧为主导的“韩流”不断升温,成为文化输出的一个典型。而处于文化产业顶端的美国,单是电影票房已近100亿美元。
“我们一直在缩短差距,尤其是2008年金融风暴后,包括能源、地产等行业受到影响,文化产业成为异军突起的领域。”新青年文娱集团执行总裁胡梦鑫记得很清楚,因为影视行业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进入到这个产业的新企业不少。
2009年,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计划》等文件的发布,包括华谊兄弟等公司上市,再次引发影视产业投资热。业内估算,单是这几家公司的上市成功,就吸引了200亿元的热钱进入影视行业。
但电影真的赚钱吗?每年生产几百部电影,能上映到院线的不过四分之一,其中盈利的不过5%。
残酷的现实并没有阻挡投资者的疯狂,并一直持续到2016年,在触碰金融玩法底线的《叶问3》将“影视市场毒瘤”彻底暴露后,资本开始遇冷,加之2018年税收风波,影视产业开始进入到低潮期。
这段时间,经历优胜劣汰,平台、渠道都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内容生产公司与院线不再成为行业咽喉,三大视频平台通过注资票务终端,迅速成为内容生产的重要伙伴与播出平台。
泡沫退去后,平台的作用突显,只要是具有价值的题材,不管是影视剧、音乐剧、歌舞剧还是纪录片,加之成熟的营销,这些内容都有机会成为超级IP,并有机会利益最大化。
“目前,我们鲜少有迪士尼那样的产品,文化产业的架构还在形成之中,但内容生产以及行业游戏规则还需进一步构建,《文化产业促进法》对这些具体细则会是一种推动。我们提出的意见是,文化产业真正回暖与落地,还是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地方财税、土地等相关政策。”魏鹏举认为,从这一角度而言,如果《文化产业促进法》明年正式出台,对文化产业从业者都会有所触动,但高潮不会像2009年那般热烈。
目前各大公司2020年片单多未出炉,但三大平台更集中头部内容。江疏影、童瑶、毛晓彤主演的《三十而已》,孙俪、罗晋主演,六六编剧的电视剧《卖房子的人》,还有备受期待的《大江大河2》、《人民的财产》等多部都市题材剧集已公布。2020年卫视招商大会也显示,今年最火的两大明星杨紫和肖战联合主演的《余生请多指教》、王凯主演的《孤城闭》等,都成为呼声很高的待播剧。
整体剧作数量没有往年多,但多是正午阳光、新丽、华策等头部制作公司的内容,质量优势突显。
“头部平台、头部公司与大IP强强联手将成为文化产业市场常态。浑水摸鱼从业者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而政策的落地需要一步步细化。”魏鹏举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