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菌移植成为多种胃肠道疾病或涉及肠功能障碍的肠外等疾病的新兴与前沿疗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上海十院供图  


(资料图)

中新网上海6月24日电 (记者 陈静)肠菌移植(FMT)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前沿疗法,不仅为肠道感染性疾病、功能性疾病等开辟了新治疗路径,还在自闭症、帕金森病、焦虑抑郁障碍等治疗上取得了突破。但是,该项治疗的长期安全性一直有待证实。

记者24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开展的大样本量、5年随访的研究获得结论:肠菌移植在中国治疗多种胃肠道疾病具有长期安全性;研究同时证实,该团队提出的相关优化方案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据悉,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下称:上海十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李宁教授、秦环龙教授团队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柳叶刀·胃肠病和肝病学》。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不断深入,肠菌移植成为多种胃肠道疾病或涉及肠功能障碍的肠外等疾病的新兴与前沿疗法,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上海十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在秦环龙教授和李宁教授带领下,系统开展了肠菌移植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利用菌群移植不良事件五级评价标准,阐明了在FMT后2周、3个月、1年和5年的随访期内不同移植途径安全性差异,以及FMT对全身各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影响。

目前,上海十院已经建成约1000平方米上海市人体肠道菌群开发与研究技术工程中心,并投入使用。 上海十院供图

此前,为进一步降低FMT不良事件发生率,上海十院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开创性地提出了“优化方案”,即通过移植前健康宣教、严格供体筛查管理、菌液制备质量安全控制、患者移植时机把握、适宜移植途径选择及不良事件规范化处置六个维度来提高FMT的安全性。

2022年3月,《胃肠病学》杂志(Gastroenterology)刊登了研究团队对近8500名菌群移植供体候选者进行筛选的经验、步骤和相关数据,提出相关FMT供体筛选策略,相关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和认可。据了解,该优化方案已经成功被推广应用于中国微生态治疗创新联盟各单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秦环龙表示,此次,研究团队获得的结论为国际肠菌移植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相关疗法的健康发展和推广应用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上海十院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采用肠菌移植治疗各类肠道内外疾病逾1万余例,在肠道感染性疾病、慢性便秘、炎症性肠病等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上取得突破的同时,在胃肠疾病合并有神经精神性疾病,如自闭症、帕金森氏病、焦虑和抑郁等;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过敏性紫癜和皮炎,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脂肪肝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受上海市卫健委委托,该院于2021年组织制订《上海市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22年,受国家卫健委委托,牵头制定《肠菌移植(FMT)技术标准及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并组织国内肠菌移植专家牵头制定了《肠道菌群移植供体筛选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菌群移植标准化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及《菌群移植途径的选择与建立中国专家共识》3部共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十院已经建成约1000平方米上海市人体肠道菌群开发与研究技术工程中心,并投入使用,包括生物样本库、菌群移植中心、菌群菌液和胶囊制备GMP车间、新型功能菌株研发中心、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检测与生物信息分析中心和大数据储存与分析中心,并组建了包括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团队及菌群与代谢物检验检测与分析团队。作为全国菌群移植提供产学研的示范应用中心,该院研究人员与全球同行开展广泛交流和合作。(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