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8日讯(记者 佟明彪 )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运用质量认证手段帮助小微企业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中国经济网记者在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该行动已经连续开展3年,小微企业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据了解,我国目前有5000多万家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它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但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质量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

对此,市场监管总局持续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运用质量认证手段帮助小微企业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市场竞争力。

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于军介绍称,在行动中,市场监管总局引导推动各地将提升行动作为支持小微企业纾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在专项资金支持、金融信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等方面出台了545项激励政策;倡导352家认证机构针对小微企业优化认证流程,减免认证费用;建立小微企业精准帮扶名录库,组织认证机构选派资深专家深入小微企业一线把脉问诊,提供“一企一策”个性化指导服务,帮助企业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提升产品和服务水平,累计为37个行业的2万余家小微企业实施了精准帮扶。

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司长刘卫军表示,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对14267家小微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评估结果显示,经过三年行动,企业质量意识、质量绩效明显提升,同时推动了地方产业做优做强。

调查结果显示,90.46%的被帮扶企业表示,从一把手到一线员工,质量意识得到显著提升。96.95%的企业质量绩效提升成效明显,20.17%的帮扶企业参与提升行动后获得ISO9001证书。2022年度参与提升行动的小微企业年度营收平均增加12%,年产销量平均提升13%,利润率平均提升10%。

此外,多地将提升行动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山西大同黄花产业通过提升行动增产增收,带动黄花产业从种植加工向文农旅深度融合转型发展,黄花全产业链产值突破42亿元,同比增长40%,成为引领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

刘卫军表示,目前,小微企业对于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进行转型升级、扩大市场需求还有强烈的诉求,对于提升行动的关注度和期待也比较高。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

一是加强顶层谋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相关文件,指导行业、地方、从业机构及社会相关各方,创新工作机制,注重将质量认证与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品牌建设等要素资源相结合,提升帮扶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二是深化区域试点。在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6个省份开展首批区域试点,探索质量认证助力区域产业提升的有效路径,总结提炼试点经验做法,并在全国复制推广。三是加强宣传培训。集中打造一批适合小微企业、更加接地气的精品课程和科普作品,设立“你问我答”质量专家在线问答。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地方典型经验和企业优良案例,用真实生动的案例引导鼓励广大小微企业积极参与到提升行动中,不断提升质量管理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