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市场份额再度集中,国产厂商占据大部分“江山”。4月13日消息,洛图科技日前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电视市场品牌出货月度追踪》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达到852万台,较2022年同期略降0.6%,较2021年同期下降8.9%。中国电视市场前七大国产传统主力品牌及子品牌的出货总量合计占到全市场出货量份额的92.6%,为历史最高点。

“可见目前国内电视行业分化明显,整体份额更向中国品牌集中,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及占有率逐步萎缩。七大电视国产主力品牌处于较强竞争地位,与其市场地位、占有率以及多年来打造的品牌优势有关,国产电视品牌地位及影响力空间提升。今年国产电视厂商将向高端、全球市场发起冲击,并带动全球显示技术变革。”鲸平台智库专家、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资料图】

国产品牌

占据超九成市场份额

具体来看,洛图科技数据显示,中国电视市场前七大传统主力品牌,即小米、海信、TCL、创维、长虹、海尔、康佳以及子品牌的出货总量达789万台,同比增长2.5%;合计占到全市场出货量份额的92.6%,为历史最高点,比2022年同期增长了2.7个百分点。

其中,海信加上其子品牌Vidda第一季度出货量近200万台,同比增长达到13%,市场份额较同期增长约3个百分点;小米与红米一季度出货量约200万台,占据整体市场的24%份额,同比2022年略有下滑,市占率达22.2%;创维含子品牌酷开则在第一季度增长达11%。TCL含子品牌雷鸟和乐华第一季度出货量同比实现37%的增长,增长幅度居行业首位,市场份额较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

彩电业头部竞争也更为激烈。另据数据,第二阵营长虹、海尔、康佳三大品牌在第一季度受第一阵营的强势挤压,出货总量约130万台,市占率减少约5个百分点。另外,受内部调整影响,华为出货量同比下降超过50%。不过,相较外资品牌,国内电视品牌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外资品牌夏普,呈现腰斩式下滑。索尼、三星、飞利浦的出货量已长期在底部,且仍在萎缩,合计市场份额已不到10%。

“市场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第一梯队的海信、TCL电视在今年一季度出货量均保持了较好的同比增长,第二阵营市场被分食一部分,高端市场竞争更为白热化,电视行业‘内卷’加剧。市场华为出货量大幅下降,与内部调整因素有关,但关键要看调整之后的销售表现,持续性销量下降也需值得警惕。”郭施亮认为。“总体来看,国内电视品牌不断进行显示技术更迭,展现较强的竞争实力,也在不断分食外资品牌份额,国产电视厂商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向车载等领域跨界

开拓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在竞争局势严峻的背景下,国产电视厂商一边从存量市场向高端化突围,要空间、要利润,另一方面也通过向显示、芯片及零部件产业链延伸跨界,同时开拓商用、车载等市场。

高端化正成为电视龙头企业突围路径之一。海信方面表示,行业规模大幅下滑的背后是技术更新换代、高端市场扩容和产品结构调整给行业带来的全新机遇。目前,家电巨头均在力推OLED、miniLED显示技术产品,并加速布局大屏激光显示产业。另外,家电巨头在多元领域的跨界已逐步成熟,并开始进入垂直整合阶段。海信、长虹、创维等企业已经进入显示、操作系统、车载、汽车热管理零部件、芯片等产业,相关产业链逐步健全,并进一步拓展激光显示、光学镜头等细分领域,通过收购、分拆整合建立一体化能力。

奥维云网消费电子事业部研究总监揭美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电视的娱乐属性也更加多元化,从原“看听”场景延伸出娱乐、教育、控制等场景;以场景化为中心,电视不断向大尺寸升级、技术升级、家居设计升级,来满足消费者对电视不同需求。未来电视品牌将持续构建全场景能力,新兴场景的满足也将成为行业出现新的增长点。

另外,随着国内市场容量逐渐饱和,众多电视巨头将视线放在了国际市场。近日,海信视像科技助理副总裁伍发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海信在国际市场的策略是“大头在海外”。今年海信会继续大力推进海外战略,在一些区域重点突破。TCL、长虹也均表示今年将加大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

在郭施亮看来,国产企业开拓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一方面需要不断巩固自身的品牌优势,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创新力,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加强创新意识,通过创新引导企业发展,对外开拓市场需要打造出企业的核心技术与品牌优势,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打开海外市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