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说 CCD 是电子垃圾,我都会伤心的!okay?”

看到这条小红书帖子,我好奇地点进去,然后带着一脸问号出来。这不就是我塞在抽屉底层的老数码相机吗?前两年,我昧着良心想敲楼下回收大爷一笔,但他说这玩意儿值不了几个钱。

谁成想,在小红书上成了香饽饽。除了它,过气的随身听,卡壳的游戏机,跑不动的笔记本,好像人们沉浸在一种“捡垃圾”的狂欢。


(资料图片)

图片来源Giphy

“如果你也喜欢这个,那我们就是姐妹!”社区里的用户总是希望找到一种归属和认同感,所以不得不承认,有跟风的嫌疑。

但人们也渐渐发现,被发掘了第二春的“电子古董”的乐趣,不在于技术的先进性,噪点成了风格,杂音是一种韵味,单一功能的复杂操作也成了一种仪式感。和“收藏者”生活趣味和审美偏好的共振才是它们的价值所在。

我们也借此一同温习一遍技术史片段——原来有些“古董”在当年竟然这么厉害啊!

拍照:假装活在 90 年代

他们甚至不在乎,追捧的是一项早已被淘汰的技术。

CCD 相机,是指含有 CCD(电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的相机,原理是当受到光线照射时,每个感光单位会将电荷反映在组件上,所有感光单位所产生的的信号加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光生电荷图像”。

重新流行的 CCD 相机,大多是小底 CCD(指感光器件的面积大小),通常色散比较严重,加上闪光灯带来的高对比度,反而有一种不同于手机精准“计算摄影”的偏色。加上早期的像素较差,拍出来有种“高糊磨皮”的效果。

这却成为小红书用户口中的“氛围感”,是一种老相机独有的“旧时光韵味”。于是十年前的玩意儿“翻红”,曾被当做电子废品,按斤收购的 CCD 卡片机,被炒到上百元。

老相机独有的“旧时光韵味”丨小红书IDThatSuicide

不能否定 CCD 的意义。第一台数码相机在 CCD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进而终结了胶片时代。照片不再受到相纸的限制,随拍随存,拍照变得轻盈起来。

但人们很快找到性能更好的技术,CMOS。CCD 与 CMOS 在光电转换的部分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读出原理。

CCD 通过多次电荷转移,最终在一个节点(或少数几个)统一输出成电压信号。CMOS 并不是以一连串的电荷转移为基础的,每个像素都有各自的信号放大器,直接将电荷转换成电压,因此最直观的一点优势是,CMOS 能实现高读出速度。90 年代光刻技术的发展,也大大解决了 CMOS 噪声干扰的问题。

CCD 传输速度慢,也更贵。“图像社交”的时代来临时,便宜高效的 CMOS 受到厂家青睐。它的性能提升更快,覆盖更广,使用更加平民化。关于普通 CCD 相机的技术精进,则停步在了十几年前。2006 年尼康推出最后一代 CCD 相机,2010 年索尼停止生产 CCD 相机。

CCD相机翻红丨小红书ID快楽小鬼呀

那些当年让市场放弃 CCD 的理由,成了今天它被追捧的原因。

“跟一些照片 App 加了滤镜之后的效果有区别吗?”“没有。”但滤镜可太没“仪式感”了。

被智能手机几乎包揽下全部生活后,我们一边讨厌手机成瘾,一边离不开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携和效率提升。对焦的缓慢,“咔咔”的快门声,用读卡器给照片导出...... 他们从不断给自己“制造障碍”中,来短暂地获得这种“仪式感”。

听歌:工业设计美学的极致

“你为什么现在买 MiniDisc?”“因为以前买不起。”

索尼曾经铆足了劲儿发展下一代的音乐存储介质,在 1992 年推出 MiniDisc,和第一台 MD 播放器。MD 拥有和 CD 一样的数据存储方式。一张 MD 碟片的播放时长跟一张 CD 差不多,差不多 70 分钟,音质也可相媲美。到了产品最成熟的时候,一张 MD 碟片最多容纳四张 CD 的内容。

但今天它最被怀念的,不是这些原因。有人像“集龙珠”一样,收集 MD 播放器,因为几乎每一款在工业设计上都值得玩味。

小红书上有用户收集 MD丨小红书ID FanFan

最小的 MD 播放器,能直接揣进紧身牛仔裤口袋;加了防震和滑动环按键是为了随身便携;索尼甚至考虑碟片从顶端放入,是为了能单手换碟......

索尼MZ-R2丨微信公众号MiniDisc

但 MD 从没真正普及流行起来。MD 存储成本高,同时播放器因为机械结构太多,成本也压不下去。最为重要的原因是,MP3 改变人们听歌的方式,音乐本身变得便携起来。

MD 作为一台“数字媒介”,在操作上依旧保守老旧。初代 iPod 上市两个月之后,索尼才发布能用数据线连接电脑的播放器,但音乐只能从电脑单向拷贝入播放器。它又像一个不得不存在的“时代过渡”产物。

正是这些可触摸的实体载体,带有流媒体音乐时代反其道而行的魅力。MD 拥有与磁带一样重复擦写能力。很多人会做一张自己爱听的碟片。翻录工作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完成一张 MD 盘有一种“大功告成”的感觉。

他们反复聆听自己翻录的每一张 MD,“明快的音乐录制在橘黄色的碟片上,蓝绿色代表平静,紫色代表深沉。”甚至还能一带回忆起当时的心情。

MD 碟片丨小红书ID desson

从追求声音本身为目的去收藏 CD、MD 这些数字介质的意义并不大。有人买来的甚至已经坏了,“我把它拆解然后装相框,机械、光学、电子部件,我想不到还有什么别的设备会把所有这些统统塞到如此小的盒子里。”

接着无奈地感慨一句,最新的电子和数码产品有多“疲惫”,它们大多具备相似的审美,“长成一个样”。所以要靠一些不那么为人知的产品,怀念那个充满想象力的年代。

工作:智能手机普及前

在一众“花花绿绿”之间,一台 PDA 就显得“扎眼”许多,商务范儿十足。尤其是它从来没有在国内真正普及起来。

SONY CLIE PEG-T615C/G丨小红书ID 寒先生

因为它对标的是有个人计算机需求的用户,1992 年第一台 ThinkPad(700C)重 3.4kg,PDA 显然更为便携。直到图形界面的成功,才真正简化普通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

所以 PDA 在当时足够“时髦”,一台标准的 PDA 有触控屏,支持手写,能放存储卡,有 IrDA(红外)端口,实现与计算机的数据传输和同步(当然后面被蓝牙和 Wi-Fi 取代)。能设日程表,存联系人,上网页,发邮件,连外设键盘,拍照……

一个看似自然的想法产生了。直接在 PDA 上加上通话功能,不比你再从兜里掏出一部“小灵通”,照着 PDA 电话簿拨出去来得方便?90 年代,以及 20 世纪初,功能机和 PDA 试图找到一种“中间态”。

1994 年,IBM 推出了第一款具有模拟蜂窝式电话功能的 PDA IBM Simon,这被认为是第一款智能手机。

Simon丨YouTube频道WhitleyVideos

然而这不符合人们的预期。一个要满足办公,在当时进行多任务计算处理的生产力工具,作为一台“移动电话”来说略显笨重。它的待机能力很差,2002 年惠普的第一代 PDA(支持 GPRS)只能通话 3 小时。同期第一款彩屏手机爱立信 T68 上市,支持多媒体,Wap,蓝牙,只重 88g,能通话 12 小时,获得市场的成功。2007 年初代 iPhone 登场,是 PDA 真正成为“遗产”的时刻。

但人们在小红书上惊讶地发现,它今天并没完全消失,只是远离了普通人的日常。PDA 依然被用于很多专业场景下,比如医疗,物流,仓储等。因为具备更好的防护等级,更长续航,专业的数据采集能力,无法被智能手机取代。

PDA 在当时是超前的,给了后来的智能手机很多功能启发。Newton 有“智能助手”功能,实现用自然语言执行任务。后面苹果有了 Siri。Newton 向第三方软件开放,在 iPhone 问世十多年前,苹果就建立起了一套“应用”生态系统。

但乔布斯不喜欢 Newton,关于它的正式记载很少。传言是因为乔布斯希望 iPhone 是“从天而降”的。

游戏:任天堂也难免不合时宜

《塞尔达》带火了任天堂系游戏,无论是收集还是重温任天堂以前那些也被赞誉为神作的独占内容,3DS 也跟着火了起来。

“这个清晰度你能忍?”“强忍”丨小红书ID 晨逾落葉

但毕竟是一款十年前的产品。今天与其更加“适配”的是一些类似《节奏天国》、《美妙天堂》等休闲轻巧、纯粹好玩的小体量游戏。但购买者却意外发现了惊喜。

它有在当时看起来颇为前卫的功能—裸眼 3D,大大扩宽游戏的可玩性。专为 3DS 设计的《超级马里奥 3D 大陆》,就允许玩家通过 3D 效果,判断游戏中平台间的距离。此外玩家还可以通过 3DS 自带的两个摄像头拍摄 3D 照片和视频,有些地区的机器还可以观看当地电视台的 3D 节目。

技术是锦上添花,打动人的,还是那个“好不好玩”的简单问题丨游戏ID momo

它配备 AR 卡,可玩一些射击、钓鱼类的简单 AR 小游戏;可以计算你带着 3DS 时走过的每一步,步数还可以换成金币用来购买金币;它还有个叫“擦肩“的浪漫功能,玩家开启后,机器会自动搜寻范围内其他 3DS 的身影,显示其资料,并统计你们擦肩而过的次数。

因为强大的内容独占优势,3DS 在全球至少卖出 7500 万台,对比 Switch 目前也就卖出 1 亿多台。但新鲜劲儿过了,问题就浮现出来。

几乎所有的 3D 原理,都是“欺骗”你的大脑。通过左右眼输入不同影像,大脑会脑补出两种影像间的距离,从而获得图像间的位置关系。2002 年,夏普公司研发出光屏障式技术,通过在 LCD 屏幕上加一块偏振膜,遮挡部分光源,就能骗过大脑,形成裸眼 3D 效果。后面被任天堂应用到 3DS 上。

光屏障式技术十分考验观看角度,玩家使用 3DS 时,眼睛视线必须和屏幕保持垂直才能看出 3D 效果。角度稍有偏移,画面就会产生重影。

要实现裸眼 3D,游戏软件也需要额外优化,在市面上少有类似设备的当时,厂商们的软件适配做得比较糟糕,卡帧、锯齿效果比比皆是,而储存空间却节节高升。裸眼 3D 功能在后几次换代中逐渐退出舞台。

受制于技术成熟度,成本,配套设施,体验等种种因素,即便在今天裸眼 3D 技术依旧在寻找最佳的显示效果。

很可惜,一些产品或许恰好“失败”于当时领先于时代的技术理念。有人想去获得它,并非一定抱着实用主义,也许只是为了感慨一句,“十年前这是怎么想出来的啊?”

参考文献

[1] https://mp.weixin.qq.com/s/PVzRgsEYISBOsylHLfwguw

[2] https://mp.weixin.qq.com/s/-ohQTMl_BhnGHmI0YvwTUw

[4] https://sspai.com/post/76138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OE9OA8Q0545A6AP.html

[6] https://www.nintendo.com.hk/3ds_sc/software_camera.html

作者:沈知涵、睿悦

编辑:沈知涵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