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3月6日,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中国作物学会食用豆专业委员会、中国农学会杂粮分会、云南省作物学会等多家单位的组织下,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学术交流及田间观摩测产暨云南省食用豆作物成果推介会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举行。
推介会共计发布、展示近年来包括云南省在内的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研发新成果111项。其中,蚕豆、豌豆、绿豆、小豆、芸豆优异新品种91个(通过国家登记的新品种比例97%),专利6项,生产技术5套,食用豆生产装备1项。这些成果,是国家、省、院、所等各级各部门(单位)、几代研究人员鼎力支持、协作努力的结晶,是在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及云南省科技厅重大专项项目的支持下取得的重要成绩,为云南食用豆产业发展提质量、增效益、降成本提供了有力支撑。
云南省豆类作物总面积约950万亩,是我国蚕(豌)豆种植面积和总产最大区域。近年来,云南省豆类研发团队以省、市专家工作站,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平台相支撑,食用豆产业科技创新屡获突破:
种质资源创新方面,收集到来自于68个国家的6849份豌豆资源,构建了我国类型最齐全、数量最多的豌豆种质资源库;利用多种育种方法相结合创建具有育种或者生产利用价值的1956份自交纯合种质材料;与国内外多家单位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研究论文,完成了我国豌豆主栽品种的基因组组装和解析,解决了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豌豆基因组精细物理图谱组装难题。
新品种选育中,以云南省特有绿子叶蚕豆资源为基础,构建了包含21个差异显著性状、类型丰富的绿子叶蚕豆遗传群体165个,选育出系列绿皮、绿脐、绿子叶(三绿)、高蛋白质含量蚕豆新品种,并育成不同粒色、脐色的低单宁含量蚕豆品种“彝豆1号”“云豆06”“云豆早8”“凤豆1号”“凤豆19号”等;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开展协同研究,构建了不同类型的遗传研究群体,开发出7000多个SSR标记。通过岗岗联合、岗站对接实现“豌豆/蚕豆优良新品种+轻简高效机械化”生产模式下的有机食用豆产品生产,提升了县域内食用豆产业发展能力。
在种植技术上,针对秋播豌豆区域前期潮湿多雨气候,研究集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豌豆“三适”高效栽培技术、鲜食豌豆优质高效综合生产技术标准(鲜食豌豆与烤烟、玉米套种栽培技术,鲜食豌豆大田高架栽培丰产技术,鲜食豌豆露地直播轻简化栽培技术),“豌豆+”模式已在产业上大规模生产应用。
在成果转化中,通过科企对接,以蚕豆、豌豆、鹰嘴豆发展食用豆种业及蚕豆、鹰嘴豆产品加工为主要方向,逐步加快云南省食用豆成果的转化。以“云豌18号”“云豌26号”为代表的豌豆新品种产品平均单价4-8.6元/千克,平均亩产值4200元,亩产值最高达12000元以上。“云豆早6”“云豆早7”“云豆早16”“云豆2850”等蚕豆新品种鲜荚单产650-950千克,亩产值2600-4700元。“科研单位+种植户+企业”模式的实施,推进了食用豆作物规模化、高效化、现代化发展。
本次会议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农业科学院、曲靖市农业科学院、大理州农业科学院、华宁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承办。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岗、土壤养分管理岗、草害防控岗、豌豆育种岗以及江苏南通、安徽、广西、重庆、贵州、河北、河南、山东、甘肃等综合试验站相关专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云南省作物学会成员、云南省豆类研发团队及豆类生产企业和种植户等60余人参加发布会。
云南网记者 陈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