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3月10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获悉,基于多年对海洋哺乳动物发声的观测和发声特征的研究,该所物理海洋室海洋水文与水声环境调查分析支撑平台团队突破了动物发声智能识别技术和水声信号低噪声采集技术,成功研制出海洋哺乳动物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
声学监测浮标。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供图
海洋哺乳动物的监测手段通常为人工目测、拍照、摄像等,通过动物露出水面的窗口期进行间断性水上监测的方法往往受到光线、天气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长期、连续、实时的声学监测技术可以为动物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对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由自主研发的声学监测浮标和管理展示平台构成。声学监测浮标集成了水下动物发声智能识别模型,可以实时识别中华白海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儒艮(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动物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的濒危物种之一,常被认作“美人鱼”)和印太江豚(属国家级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着“微笑天使”的美称)的发声。监测结果通过卫星或手机链路实时回传至声学监测管理平台展示,实现了对目标动物的长期、连续、实时监测。
声学监测管理展示平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供图
在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该系统于2022年11月部署于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连续3个月的运行中初显成效。运行期间共监测到海洋哺乳动物声学片段1066条,并实时传输至该保护区智慧化监管指挥中心。通过南京师范大学现场动物调查,验证了该声学监测系统的有效性。
据悉,该系统的成功研制,全面提升了保护区内多物种种群监测的时效性,其可视化的展示有利于提升保护区的科普教育能力,增强珍稀动物保护的公众参与度,加深公众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
编辑 唐峥
校对 王心